作者:中影人藝考舞蹈中心 來源:m.zynsbank.cn 發布時間:2025-07-08 閱讀量:0
中國舞作為融合民族民間舞與古典舞精髓的綜合性舞種,其訓練體系以“八大元素”為核心骨架。這八大元素既是中國舞獨特風格的載體,也是藝考生塑造身段、提升表現力的基礎。深入理解并掌握這些元素,能讓動作從“形似”邁向“神似”,在考試中展現專業素養。
一、提:向上的延展,如鶴立云端
“提”是中國舞動態的起點,強調身體向上升騰的延展感,是展現輕盈氣質的核心元素。
動作要領:從丹田發力,氣息向上提至胸腔,帶動頸椎、腰椎逐節向上延伸,仿佛頭頂有一根無形的線牽引。雙肩下沉,肩胛骨向背部中央收緊,避免聳肩;胯部穩定,不隨氣息上提而前傾,形成“從腳底到頭頂”的垂直拉伸。手臂配合時,需從肩部自然延伸,指尖仿佛觸碰到空中的“虛點”,動作過程如“抽絲”般緩慢且持續。
典型應用:古典舞中的“云手”起勢、“臥魚”起身,以及民族舞中藏族的“弦子”上身提沉,都以“提”為基礎。例如《洛神賦》中的水袖動作,起勢時的“提”能讓水袖如流水般向上延展,展現仙氣飄飄的美感。
訓練要點:每日進行“站立提氣”練習——雙腳與肩同寬,緩慢吸氣時從尾椎開始逐節向上提,呼氣時保持高度,避免瞬間松懈。初期可對著鏡子觀察身體是否有“歪斜”,確保延展的垂直性。
二、沉:向下的扎根,如磐石穩固
“沉”與“提”相對,強調身體重心下沉的穩定感,是展現力量與厚重感的關鍵元素。
動作要領:氣息下沉至丹田,帶動胸腔、雙肩自然下沉,腰椎微微彎曲(但不塌腰),重心落于兩腳之間或單腳腳跟,形成“上松下穩”的姿態。膝蓋微屈,大腿肌肉收緊,如同“扎根于地面”;手臂可隨下沉自然下垂或向前伸展,動作末端帶有“重量感”,仿佛觸摸到實體。
典型應用:蒙古舞的“馬步”、傣族舞的“三道彎”下沉,以及古典舞“大跳”落地時的緩沖,都依賴“沉”的控制力。例如蒙古舞中表現騎馬時的“沉肩壓背”,能展現牧民與大地的連接感。
訓練要點:通過“深蹲沉氣”練習——雙腳分開略寬于肩,緩慢下蹲時配合呼氣,感受氣息與重心同步下沉,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保持5秒,強化腿部與核心的控制力。
三、沖:向前的突進,如箭離弦
“沖”是方向性元素,強調向正前方的力量爆發,展現動態的沖擊力與目標感。
動作要領:以腰部為軸,身體向正前方傾斜,重心隨之前移至前腳掌,膝蓋可微屈緩沖。雙肩與前腿在同一平面,避免側身;手臂向前伸展時,需從肩部發力,指尖領先,仿佛要“沖破前方的阻礙”,動作過程短促而有力。
典型應用:古典舞的“踏步翻身”前沖、京劇武生的“亮相”前沖,以及苗族舞的“踢踏步”向前沖,都能體現“沖”的張力。例如《秦俑魂》中的沖刺動作,通過“沖”的力量展現戰士的勇猛。
訓練要點:進行“直線沖步”練習——從靜止狀態突然向前邁步,重心快速前移,同時手臂配合前伸,落地后迅速穩定,避免身體晃動,體會“力量集中于一點”的爆發感。
四、靠:向后的倚仗,如依壁而立
“靠”與“沖”相對,強調向側后方的傾斜與平衡,展現含蓄與內斂的美感。
動作要領:身體向側后方傾斜,重心落于后腿,前腿腳尖點地或微屈輔助平衡。腰部向傾斜方向拉伸,形成“擰轉”的弧度;手臂可向后伸展或環抱于胸前,動作帶有“倚靠”的放松感,但核心需保持收緊以維持平衡。
典型應用:古典舞的“臥魚”靠、越劇旦角的“側身靠”,以及朝鮮族舞的“鶴步”靠,都能體現“靠”的韻味。例如朝鮮族舞中模仿仙鶴休憩的“側靠”,通過身體的傾斜展現優雅的含蓄。
訓練要點:“單腿靠立”練習——后腿站立,前腿腳尖點地,身體向側后方傾斜,雙手打開保持平衡,每次保持10秒,換方向重復,強化單側身體的控制力與平衡感。
五、含:向內的收斂,如含苞待放
“含”強調身體向內收縮的含蓄感,是展現羞澀、沉思等內心情感的元素。
動作要領:雙肩內收,胸腔微含(但不駝背),下巴微收,眼神向內凝視,仿佛關注自身。手臂可環抱于胸前或收于身體兩側,動作幅度小而緊湊,氣息向內吸,形成“封閉性”的姿態。
典型應用:古典舞的“頷首”、江南民間舞的“嬌羞”動作,以及芭蕾舞中“阿拉貝斯克”的預備含胸,都依賴“含”的表達。例如《春江花月夜》中女子低頭撫水的動作,“含”的姿態能傳遞溫柔與內斂。
訓練要點:“含胸呼吸”練習——坐姿或站姿,緩慢吸氣時雙肩內收、胸腔微含,呼氣時保持姿態,感受身體內部的“收縮力”,避免過度含胸導致的僵硬。
六、腆:向外的舒展,如花朵綻放
“腆”與“含”相對,強調身體向外舒展的開放感,是展現開朗、喜悅等外放情感的元素。
動作要領:胸腔向前挺出(但不塌腰),雙肩向后打開,下巴微抬,眼神向外延伸,仿佛關注遠方。腰椎自然伸展,重心可略向前移,手臂向兩側或前方舒展,動作幅度大而流暢,氣息向外呼,形成“開放性”的姿態。
典型應用:藏族舞的“弦子”挺胸、維吾爾族舞的“移頸”腆胸,以及古典舞“展翅”動作,都能體現“腆”的舒展。例如維吾爾族舞中表現豐收的“挺胸揚臂”,能傳遞喜悅與熱情。
訓練要點:“擴胸腆身”練習——雙腳與肩同寬,雙手背后交握,緩慢挺胸時向后拉伸手臂,感受胸腔的打開與身體的外展,保持5秒后放松,強化背部與胸部的協調性。
七、移:橫向的流動,如流水蜿蜒
“移”強調身體橫向的平穩移動,是展現流暢與連貫感的重要元素。
動作要領:以胯部或腰部為軸,身體向左右兩側橫向移動,重心隨步伐平穩過渡,避免上下起伏。腳步可采用“滑步”“碾步”等,移動時如“貼地而行”;手臂配合身體形成弧線,動作過程連貫無停頓,仿佛“流水繞石”般自然。
典型應用:傣族舞的“碎步橫移”、蒙古族舞的“拖步”,以及古典舞“圓場”的橫向移動,都以“移”為核心。例如傣族舞中表現孔雀踱步的“橫向碾步”,能展現輕盈的流動感。
訓練要點:“直線滑步”練習——沿地面直線進行橫向滑步,保持上身穩定,感受胯部帶動身體移動的發力方式,初期可放慢速度,確保移動的平穩性。
八、旁提:側向的拉伸,如彎月優美
“旁提”是中國舞獨有的元素,強調身體向側方的弧形拉伸,是展現曲線美與柔韌性的標志性元素。
動作要領:身體向左側或右側傾斜,腰椎、頸椎、胸椎形成“S”形弧線,仿佛身體被橫向拉長。重心落于單側腿部,另一側身體向上延伸,手臂隨弧線自然擺動,指尖指向傾斜的反方向,形成“擰、傾、圓、曲”的復合美感。
典型應用:古典舞的“洛神賦”水袖動作、朝鮮族舞的“鶴步旁提”,以及民間舞中表現“風中楊柳”的姿態,都依賴“旁提”的曲線。例如《飛天》中的飄帶動作,旁提的身體能讓飄帶如流水般環繞,展現飄逸之美。
訓練要點:“靠墻旁提”練習——側身貼墻,一手沿墻面向上滑動,帶動身體向對側形成弧線,感受脊柱逐節拉伸的“波浪感”,避免身體前傾或后仰,確保弧線的純正性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